 2025.10.25
2025.10.2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。75年前,240万将士为保家卫国,雄赳赳、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,其中197653名志愿军烈士永远定格在了异国他乡,再也未能踏上回乡之路。
75年后的今天,我们以多样的纪念活动缅怀英烈、唱响赞歌,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。许多网友晒出家中长辈当年的功勋章,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敬意与思念,在指尖的分享中愈发厚重。而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姥爷杨烈厉,他的故事同样是那段峥嵘岁月的鲜活注脚。
战场记忆,从放牛娃到铁血连长
姥爷的人生,是从牛背上被生生拽进枪林弹雨里的。十三岁那年,他还在田埂上放牛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,从此扛起枪杆,直到二十八岁在朝鲜战场上被炮弹炸伤,才算卸下戎装,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。
他的军旅生涯,像一部浓缩的战争史诗。跟红毛鬼子交过手、跟日本鬼子拼过刺刀、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亲手炸过美国鬼子的坦克、打过美国鬼子的飞机,军营里的兵种除了飞行员体检没过,他几乎轮了个遍。
记忆里的姥爷,带着战场刻下的印记——残断的右臂,被炮弹震得半聋的耳朵,平日不苟言笑、喜欢坐在家门口看书,只有聊战争话题时听觉格外清晰。作为首批入朝志愿军,从北京出发,一路上缺衣少粮、火车铁轨屡遭炸毁,随身物资反复精简,最后只剩下一包炒面粉。
朝鲜战场难打的程度远超想象。美军的飞机像移动的“千里眼”,地面稍有动静,炮弹就铺天盖地的下来,完全没有正面冲锋的机会。刚入朝那阵子,他们常要埋伏在雪地里,连呼吸都得憋着劲儿,生怕弄出动静引来轰炸。朝鲜的冷是能“吃人”的,不少战士冻坏了四肢,甚至有的战士永远留在那片雪地。对付冻伤,他们只能用雪反复揉搓,能搓回知觉就裹紧伤口继续前进,搓不回知觉的就眼睁睁看着医生截掉坏死的肢体,姥爷的一个好友,就在那里被截掉了双脚。
“临津江战役”是姥爷最常提起又不愿提起的故事。“那河不宽,水也不深,我几个猛子就游过去了”,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,眼神里却藏着说不清的感伤“整条河飘满了死人,一层又一层,水都是红色的”。
为了渡江,他们在离江三十公里外就喝辣椒水做渡江准备,一路小跑前进。到了江边才知道,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渡江,不仅定时向江里投炮弹防止结冰,更是在下午天刚蒙蒙灰就一发接着一发向空中打照明弹,把天空照得像白天一样亮,所有移动的影子都成了活靶子。他们眼睁睁看着炮弹接连落下,数不清的尸体被水流推挤着滑进一个个弹坑中,不过片刻,江面便恢复了平静,只剩下那些漂浮的尸体在血染红的波澜中随风晃动。
“那会儿有令,能完成三次渡江,直接升为连长”。姥爷当时是机枪手,跟三名战士一起执行渡江任务,刚下水就有两位战士不幸牺牲,情急之下,他扔掉机枪,拽着另一名不会游泳的战士,一猛子扎进水里潜到了对岸。凭着一身好水性,他又冒险折返了几次,把师长他们带到了对岸。也就是在那次任务后,他破格提拔成为了连长。
到了对岸,严寒刺骨、饥饿缠身,手里的武器简陋得几乎不成样子。他们只能一边在硝烟四起的雪地里找吃的,一边在茫茫战火中听着枪声辨别方位来寻找大部队。接下来大小战斗是一场接着一场,根本没有喘气的机会。直到美军提出谈判期间,他负责护送一批伤员后撤时遭到敌机轰炸受伤,才得以休息。在前线治了一个月,伤势没见好转,被转运回国,右小臂最终没能保住。
在医院治疗的日子里,他的枕头是一本《鲁迅全集》。病友跟他商量:“我每天教你认一个字,你把书送给我?”就这样,姥爷跟着病友学会了认字写字,还摸熟了《新华字典》和《康熙字典》的用法。
后来,因为姥爷作战英勇立了不少战功,又是军队里少数能识字的人,领导介绍他入党,推荐他去东北某县当县长。但姥爷始终挂念着家里的老母亲,最终毅然拒绝了这份荣誉,选择回到家乡扛起锄头,做了一名普通的农民。
无名丰碑,藏在烟火里的英雄缩影
在姥爷稀疏平常的讲述里,我很难想象,看着满江牺牲的“弟兄”,明知向前一步就是去送死,可他们却一批接着一批、毫不犹豫冲向那条“死亡之江”。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理解,当时年少的他们是有着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,让他们抛家舍命、大踏步地向前冲的。
像姥爷这样的老兵,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。在我的家乡,姥爷的几位老战友之间,流传着各自专属的“外号”,每一个称呼背后,都是一段浸着血与火的战场记忆。
那位被他们唤作“人疯子”的老兵,曾在战场上背着负伤的师长奔袭一天一夜,连续不断的炮弹在他身旁炸响,剧烈的冲击让他从此精神恍惚,再也无法留在部队,只能带着一身伤痛回到故乡;还有人称“无小脚”的老兵,朝鲜战场上的极寒冻坏了他的双脚,往后漫长的岁月,他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;更有一位老兵,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,只记得姥爷说,他因在战场上长时间紧握机枪,十个手指被生生压得严重变形,余生再也无法伸直……
这些老兵都曾是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,回到家乡后,变成了最普通的农民、邻居老伯,那些惊天动地的往事,被他们悄悄藏进了眼角的皱纹里,藏进了日常的沉默里,也藏进了柴米油盐的平淡坚守里。
他们在世时,常常感慨“真是做梦也没想到,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啊。”可他们口中的“好日子”,对我们现代年轻人而言,早已是习以为常,甚至觉得日子过的平淡又乏味,浑然不知今天这份“平凡又乏味”的生活,是多少代中国人用奋斗和牺牲换来的。
薪火相传,在铭记中守护山河无恙
随着无名英雄一个个离世,那些发生在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,也仿佛随他们一同埋进了泥土里,再加上老兵的家人许久不提及往事,记忆也在时光中愈发模糊。如今回想姥爷当年讲述的种种,许多细节我和家人已无法还原,唯独他那份英勇无畏的精神,却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,从未褪色。
如今,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正迫切地需要被记录、被传颂,正是因为他们用青春与血肉之躯,将黑暗与战火死死挡在了身后,才托举起这光芒万丈的太平盛世,让吾辈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享山河无恙、人间皆安。
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记住他们,记住那些藏在“外号”背后的牺牲,记住临津江上的血色波澜,记住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忠魂英烈。我们更要传承,传承他们保家卫国的精神,在在感念中笃定前行,在传承中心怀敬畏,让抗美援朝精神永远照亮华夏大地。(陈丹妮)

(图:杨烈厉的和平万岁纪念章)
上一条: 省天然气公司召开监督委员会办公室会议
下一条:舒城公司:摸实情、明方向、谋发展